工益红茶

5月1日工益活动:为劳动者提供柠檬红茶 准备材料 超市采购柠檬10斤 - 价格: ¥15 咖啡渣吸管*100 - 价格:¥18.7 奶茶店打包袋 * 100 - 价格:¥9.8 奶茶杯 + 杯盖 * 100 - 价格:¥42.78 蜜香红茶 - 价格:¥27.8 柠檬果蜜 - 价格:¥35.6 不锈钢夹子 - 价格:¥3.00 6L + 10L 饮料桶 - 借用 桌板、桌布 - 借用 踩点 地点选择在宁波东部新城的银泰城附近的骑手站点,我个人提前踩点了场地,与在场的安保工作者达成一致。我们在活动期间也为他们赠送了红茶。 红茶制作 茶底 热泡:一份500ml的红茶 茶叶:95度热水 1: 40 也就是 12.5 g 6L(12倍) : 150g 茶叶 5.76L 热水 6L 茶底 480g 糖浆 1.2kg冰块 10L(20倍):250g 茶叶 9.6L 热水 800g糖浆 2kg冰块 正式活动 我们选择了下午一点开始活动,主要考虑到这个点是骑手停留在驿站休息的高峰。 由于当天中午的温度较高,多数劳动者热情很高,以至于红茶在活动开始不到一个小时就拿完了。 值得一提,有少数几位疑似小布的路人过来取用,我们也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红茶。

May 27, 2023 · 1 min · Jiaye Zheng

炮打科学革命论

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总结了他对科学史的历史哲学观点。库恩认为,科学史存在一种可被后人把握的对象,即“范式”。刨去纷繁复杂的对于“范式”定义的讨论,本文仅着眼于库恩著作中的论述:如果以亚里士多德的提法为基础,那么“范式”更接近于“范例” (exemplar),这里专指“科学成就”。库恩认为,“科学成就”具有以下标准:第一,“空前的吸引一批坚定的维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第二,“科学成就”必须是开放性,具有许多的问题,以留待“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去解决”。 对于“范式”的批判,将从两方面入手:一,“科学成就”的标准;二,“范式”的可把握性。首先,就“科学成就”的标准而言,库恩是就结果论成就,而忽视了对成就溯源。“科学成就”的可能性,最终来自于对现实的具体问题的感性感知,也就是说,在现实的问题从本质的层面转化为表象之前,主体无从产生问题意识,更不用讨论知性范畴的生成。库恩在问题意识的发生学而言,是前批判的。其次,对于“范式”的可把握性,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斯拉热窝·齐泽克的观点来看,来自于后人的先验视域的视差。先验视域,即主体在进行经验活动之前,预先装载的意识形态生产出的预设意识。例如,就身处牛顿前自然哲学研究者,意识不到有一个实在的、科学独有的“范式”(哪怕现今的科学也被当时的人们称作炼金术云云)。在这个意义上讲,“范式”是回溯性的建构,是先有科学研究的生产方式,再以“范式”的概念去把握先前的研究生产方式,这种把握,是把失败的历史对象自然的隐去了。需要补充的一点,科学革命论的备受追捧,并不因为其精确的解释了科学史的结构(这种观点是犯了一种本质主义错误),而是科学革命论正好调和现存的科学共同体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等学科共同体的矛盾,是政治的、社会的、现实的矛盾。这种调和的手段,来自于一种对闭合的、排除人文科学的科学话语的需要,以此来确证其实在性并延续其实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范式”的概念,来赋予科学共同体信奉的科学话语以所谓历史的合法性。 随“范式”而来的,是所谓“范式的转换”,即所谓科学革命。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存在两种阶段,常态阶段,即“做题阶段”,不断的积累练习题,积累“反常”;危机阶段,即“反常”量的积累到达质的变化,科学革命便会发生。 对于历史的研究方法,库恩利用到了一种黑格尔式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这一点上,库恩对于历史结构的把握有一定的正确性。然而,一旦将这种观念的把握普遍化,科学史将无法支持自身:库恩认为,科学史内部发生的诸多矛盾,即“异常”(本人例举为实验与理论的偏差)是科学到达新阶段的动力。一旦抽去科学共同体的发展过程中军事工业共同体、封建王权共同体、互联网金融共同体等统治阶级对其的收买,这种纯化的“异常”立马就站不住脚了,此时科学史实际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其自身过程中的枝蔓。那么这种“异常”应是何物?它只能是一种纯粹的失败,即被科学共同体生产出的他者、被科学共同体不断宣称的“异端”。而库恩所谓的科学史,仅能依附于一种政治经济关系的土壤中生长。库恩的错误,并不在他使用了辩证结构,而是把辩证结构应用于一个不存在的观念之上。 那么,科学史应然是怎样的?本文试图给出一个解答。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本雅明区分了两种历史:统治阶级的历史与被压迫阶级的历史。统治阶级的历史是封闭的、同质的、发展的时间连续体,一直通向现今正在实施的统治(例如黑格尔所谓绝对精神的完成),它忽视了历史上的失败之物;而受压迫阶级的历史是开放的、异质的、“被此时彼刻充满”的断裂时间。瓦尔特·本雅明认为,断裂的历史观,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真正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者,有能力固定历史的移动,并且把细节从历史整体中隔离出来。换言之,在历史中,失败的形象被废除了,只有在未来用更强劲的显影剂,才能追授其合法性。 对科学史概念的批判,应该回到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去,并给出科学研究的应然状态。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科学伦理学的确立。这里的伦理学,并不是指世俗对于科学的伦理道德规范,而是一种正确的科学的目的论体系。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导向一种不可知论,即科学辩证地发展自身,永无终点。这种目的论将导向一种世俗的虚无主义,而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体系,使得科学工作者最终不得不回到符号享乐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当中去。科学的目的论,应然回到历史唯物主义所坚持的“失败”当中去,首先就大部分科研工作者未能成为的“科学成就”而言,承认自身在科学共同体的话语体系中的真正的失败;其次,放弃“纯粹”科学研究的幻想,拥抱社会现实,站在普罗大众之间,多参与社会实践,将工作成果与社会主义理想相结合。 第二,抛弃对真理的幻想,用辩证唯物主义从事科学研究,应该抛弃对于学术共同体所谓“权威”的幻想,建立其自己的理论体系,贯彻自己的理论立场,而不是安于为“科学大厦”添砖加瓦。 我希望以马克思的对于人性论的批判结束这一次批判:“人性论的错误在于,它不敢以一种普遍的姿态,去把握一切人的性质。那么如果真的存在一种人的普遍的性质,那么便只能是绝对的否定性,它应然去否定一切对人自身的定义。”

May 27, 2023 · 1 min · Xpectuer

论「专家人设」

认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这不是极为可耻的无知吗? —— 《申辩篇》 What is XXX 「专家人设」,虽然这是我生造的词,我将在这一段作出解释以求与读者达成共识。 先基于个人观点,来讲讲「人设」:人设的对象是他人;而“立人设”这个动作,就是标榜自己的某种特性。 「专家人设」就是“标榜自己是某些方面的专家”的特性。 之所以用“标榜”二字,是因为我不会把真正的「专家」说成「专家人设」,是代表了我的立场,是与立「专家人设」的人划清界限。 Example 在我的求学过程中,时常见到可以显现自己「专家人设」的。在计算机这个专业下尤为突出。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近人情,而一旦接收到一些“专业”的信号,比如谈论起某个技术上的话题,你就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开始从他们口中蹦出无止境的“术语问答”:“你知道‘DDD’是什么吗?”、“‘CCC’听说过吗?”等等。似乎这场本应该轻松的谈话变成了一场技术面试。 更有甚者,他们在聊天时插上了大量术语,好似你都知道一样。“我在做BPF的时候,…。”诸如这样的话,并且前言不搭后语,似乎脑子里没有聊天时的「上下文」这个概念。 最开始,对付这样的话,你可能会打开搜索引擎查一查,对于比较著名的术语,还算幸运,你能查到其词条的百科。而大部分情况,我们是不幸的:输入那个计算机术语,结果是生物学科的词条 ; ) 当这些不带解释的术语,一个个从这些人的嘴里蹦出来时,讨论便失去了意义。因为首先,「讨论」需要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把双方平等的平等作为共识的一个过程。其次,「讨论」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才使得「讨论」有意义,泛泛而谈的过程,无异于画大饼,其中没有任何的进步性可言。 这些「专家人设」者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而你接收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态度,即一种「好为人师」的态度。若你的内心不够强大,将会因此受到伤害:受困于自卑之中,甚至失去对于专业的热情。 Reason XXX 「专家人设」的本质是傲慢,一种自恋的、虚荣的傲慢。 有趣的是,如果细想一下「专家人设」的动机,结果是可笑的。他们默认把自己归于「专家」一类,为的是得到认可,但事实上他们根本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便把自己封闭在小圈层内,谈论他们认为“高大上”的术语。他们向别人反复输出那些“术语”,以此反复确认自己「专家」的性质,即 “我懂,他们不懂,所以我是专家”。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压抑,必须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 你能在聊天室看到“A大佬”、“B大佬”等,对于这种立「专家人设」者,一旦受到个别人的肯定,便愈发确认了自己的人设,虚荣心作祟便一发不可收拾。这种虚荣心,需要受到“奴才们”的谄媚才能存在。真才实学者面对如此的夸赞,往往一笑了之。 HOWTO 那么,真正的「专家」是怎样的?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在专业的领域富有见解,具有对知识独到审美的; 二,行动派,努力地为本领域作出贡献的; 三,不吝承认自己无知的。 如何消灭「专家人设」,我给出几点建议: 从自我反省的角度,学习的过程中,关注术语背后的想法,而不是术语本身; 拒绝对于他人的谄媚,这是对自己自卑的确认,同时也助长「专家人设」者的气焰。 及时结束充满“术语排列”的讨论。就个人而言,善用「奥卡姆剃刀」:若他们不解释“术语”背后的思想,那他们默认就是无知的。

May 18, 2022 · 1 min · Xpectuer

GNU make tricks

GNU make tricks Author: Me Type: System 在理解 abstract machine 的过程中,难免需要理解Makefile做了什么。 于是有了: make -nB 可以查看编译选项和编译过程, 但是可读性极差,而且无法直接导出到文件(原因待探索,推测由于输出不是从stdout出去的)。 make -nB ARCH=x86_64-qemu \ | grep -ve '^\(\#\|echo\|mkdir\|make\)' \ | sed "s#$AM_HOME#\$AM_HOME#g" \ | sed "s#$PWD#.#g" | vim - # OSX不适用以上的脚本,因为OSX的 sed 对于path name escape的支持很差 注意:要vim - 才能让vim从stdin读数据 - The file to edit is read from stdin. Commands are read from stderr, which should be a tty. ——— man vim 进去vim,我们又有一些小的trick帮助我们进行formatting : set nowrap : %s/ /\r\t/g 美滋滋 😀...

April 27, 2022 · 1 min · Noobi

Continuation

续体 Continuation 英国作家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但是你必须先“给桶注一点水“。 ——-《Operating System: Three Easy Pieces》 对于我这样一个PL门外汉来说,读王垠的博客可以用丰收(Harvest)来形容。 如同普罗米修斯为无知的人类带来智慧的火焰,引导人们向未知前进。 很多人说,难以理解Python的generator,难以理解Coroutine。 然而,在我们理解了续体后,一切都迎刃而解,generator不过就是Python团队空造出来的概念罢了;我们甚至可以利用这个概念,构造一个区别于Unix线程概念的操作系统(基于Coroutine的系统)。 什么是续体(Continuation) 任何的过程(procedure)都可以被抽象成一个自动机(Automata)。 过程的组成无非几点: (输入)/输出 一系列动作($state_A \rightarrow state_B$) 一系列状态($state_A,state_B,…,state_N$) 每个过程又被所谓的帧(Frame)包装,以便保存一些状态。 过程具有一个性质:一旦返回,内部的状态不留存。 例如,有如下C函数: int foo(int a) { int b = a + 1; return b; } 当函数返回时,b的值被返回出来,但是b不复存在。 如同插座一样,插头插入电源,电流流出,但插座里面的铁片还在原地。 于是,过程调用者(Caller)的状态可以被一种LIFO的结构,即栈结构保存。 然而,如果人们的认知止步于此,如同人们如果只甘心将数域扩充到有理数,无穷之谜无从解答,解析几何将烟消云散,微积分将失去基石,于是现代物理无从发展…直到计算机也无法发展,阁下将没有机会看到这篇文章 ;( 回归正题,与希帕索斯提出$\sqrt 2$ 一样,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一个”过程“非得返回就退出了? 如果您玩过电子游戏,直觉会告诉我们,电子游戏暂停之后,怪物们似乎并没有消失或是停止攻击动作… 类比过程,我能否让一个”过程“执行了一半然后先返回? 于是,“续体”的概念被扩充了出来,它是“过程”的泛化(generalization)。 看下面这段python代码: def foo(): i = 0 for j in range(5): yield i; i = i + 1 如果我调用它一次,它只会返回一个值(我不打算解释generator,因为那不重要)。 由于Python generator的机制,我需要利用迭代的方式函数才能得到每个返回值。 for i in foo(): print(i) # outputs: 0 1 2 3 4 实际上,每次循环的时候,都调用了一次foo() 。...

March 8, 2022 · 1 min · Noobi